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红楼之挽天倾 > 第六百六十六章 如事不可为,可谋藩司之任……

第六百六十六章 如事不可为,可谋藩司之任……

  宁国府

  贾珩倒没有想到引起天香楼的贾母以及王夫人心里的不舒服。

  主要是,贾珩还真不知道送宝玉什么,送笔墨纸砚,宝玉什么时候缺过笔墨纸砚?可以说荣国府中什么好的都紧着给宝玉。

  正是盛夏炎炎,如说天热之时,送一把折扇?宝玉不定又拿给谁撕着玩。送胭脂盒,这不是侮辱人吗?

  因此就简单勉励几句,别的就没有送着。

  但以贾珩如今之身份和地位,一举一动见着深意,容易被人做着阅读理解。

  如是人人都有,惟独宝玉没有,遇上那种凡事喜欢多想一层的,就开始泛起嘀咕。是不是贾珩对宝玉有着一些看法?毕竟曾经训斥宝玉为缸中米虫。

  而就连贾政,此刻看着宝玉的目光已经不善起来,心头升起一股怒气,这个不成器的畜生。

  其实,还有一些别的缘故,贾政见着贾族一些年轻子弟如贾芸、贾芳、贾菱等人都成了器,而宝玉仍是不见任何长进,为人父母,心底难免有些焦急。

  贾珩正举着茶盅,抿了一口,瞥见贾政脸色阴晦,目中冷意涌动,心思电转,就已明白缘故,看向脸色苍白的宝玉,轻声说道:

  说着,转头吩咐着小厮,准备笔墨纸砚。不多时,小厮就取来笔墨纸砚。

  迎着贾政诧异目光注视下,贾珩笑了笑,解释道:

  此言一出,贾政心头大喜,这可比刚才的笔墨纸砚、玉佩可要讲究许多,更见几分郑重期许之意。

  急声问道:终究因是祭祖的好日子,到嘴的孽畜改成了孽障。

  待摊开宣纸,贾珩提笔书写,只见清隽的行书在条幅宣纸之上行云流水一般清晰现出字迹。

  这是一首劝学诗,是清代诗人朱经写的一首《惜日》,大意是劝人惜时用功,虽无颜真卿那般经典,为人津津乐道。

  但幸在新颖,格律工整,意味隽永,众人都未读过,以为专门为宝玉所写。

  贾珩放下毛笔,待字迹晾干,目光温和地看向宝玉,劝道:

  宝玉闻言,虽觉得贾珩的话不大中听,在贾政的目光逼视下,不敢怠慢,低声应道:

  贾珩转头看向贾政,说道:

  宝玉比之原着,因为种种缘故,的的确确是前往学堂读书了。

  贾政点了点头,见宝玉得了贾珩一首好诗,心头已是喜不自禁,说道:

  贾珩轻声说道:说完,贾珩开始接受着贾族子弟的敬酒。

  天香楼,二楼

  听着宝玉什么都没有得,贾母不由叹了一口气。

  凤姐在一旁笑了笑,开解说道:

  薛姨妈也笑道:

  经过两人出言开解,贾母心头轻快许多,笑了笑说道:

  是了,宝玉什么没有,什么笔墨纸砚、什么玉佩,家里什么时候短过这些?

  珩哥儿肯定知道这一点儿,索性也不送着,只是勉励几句,反而勉励几句,更见亲近,这是不把宝玉当外人。

  元春在下首坐着,柳叶细眉之下,晶莹美眸闪了闪,捏着一方手帕。

  从里到外都是贾珩形状的丽人,自然不会觉得贾珩是在针对自家弟弟,而是觉得另有深意。

  宝钗在不远处坐着,秀眉凝了凝,水润泛光的杏眸闪了闪,将众人神色收入眼底,伸手端起小几上的茶盅,轻轻抿了一口。

  就在这时,忽而听着从木质楼梯处传来的声音,又一个嬷嬷上了楼梯,说道:

  黛玉星眸闪了闪,心头同样也有一些好奇。

  湘云甜甜笑道:

  就连秦可卿原本在一旁坐着,闻言,柳叶细眉之下,那双乌珠流盼的美眸中见着几分惊讶之色,夫君写了一首诗?

  秦可卿虽不像寻常文青少女对诗词有着痴迷之态,但这会儿也有些新奇。

  凤姐见着众人感兴趣,凤眸骨碌碌转了转,笑道:

  平儿连忙应了一声,然后下了楼梯,去拿着贾珩写的那首诗去了。不多时,就将抄录的诗递送上来,天香楼中众人纷纷传阅着。

  黛玉凝神看着其上的字迹,阅览而罢,迎着湘云的目光,轻笑说道:

  如同,黛玉也是能写应制诗的。而明清之诗一般没有唐诗那种大开大合,瑰丽浪漫,但多清丽脱俗,工于巧思。

  其实在文学批评者眼中,除唐诗之外,余诗颇具匠气,因为灿若繁星的唐人已将各种风格与意境的好诗写尽。

  正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宋之词,元之曲,明清....

  一言以蔽之,合格的精品诗,但离传世名篇的程度还有一些距离,但这恰恰是平常生活中地联诗的水平,动辄抛出一首传世名篇,只会让人觉得突兀。

  湘云、探春、宝钗传阅着诗抄,轻声议着,最终兜兜转转落在了在王夫人下首坐着的元春手里。

  身着淡黄底色刺绣着牡丹花蕊的裙裳,如云秀发上插着一根金翅凤头钗的玉人,柔软玉手轻轻展开卷轴,联娟修眉下,那张丰艳雪腻的脸蛋儿见着恬然与欣喜之态,肌肤莹白粉腻,一掐好似能出水一般。

  嗯,丰熟绮丽,雍美华艳的玉人,一颦一笑,已有几分元妃省亲,一观诸金钗才学的既视感。

  贾母也看过诗篇,然后递给秦可卿,笑了笑道:

  这下心满意足,可以说,在贾母的心头,宝玉永远都是特殊的一个。

  王夫人眼角皱纹中蓄着的冷色,也不由疏淡了几分,手中原本捏着的佛珠,重又轻轻转动起来。

  薛姨妈见着贾母以及王夫人面色缓霁的一幕,心思莫名。

  一个还是后宅妇人娇惯溺爱的小童,一个已是一言九鼎的军国重臣,

  前者在寻求着后者的赞同,虽薛姨妈不懂什么叫降维打击,但那种如同天堑的云泥之别,真真切切。

  贾珩目光温和地看向袭人,问道:

  在家里也不好与元春太过亲密,就是过来看看元春说说话,回来这般久了,还没有跟元春单独说过话,也有些思念。

  袭人笑了笑,轻声说道。

  贾珩点了点头,举步进入厢房,室内颇为轩敞,一股如兰入麝的幽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元春在屋内也听到贾珩与袭人在廊下的对话,从里厢挑帘出来玉人身姿丰盈,容颜姣好,惊喜说道:

  原想着他要多陪陪可卿她们,不意现在就过来寻她了。

  贾珩看向芙蓉玉面的丽人,笑了笑,说道:元春轻声说道:贾珩道:

  因为在荣国府,终归需要避讳着,也就只能拉拉小手说说话,不然如果王夫人进来,见到他和元春颠鸾倒凤,恩爱缠绵,还不气的将佛珠捏爆?

  元春秀眉弯弯,目光欣喜地看向贾珩,柔声说道:

  贾珩点了点头,道:

  元春低下螓首,脸颊红若桃蕊,芳心涌起阵阵甜蜜。她说怎么过来找着她?果然是想她了。

  贾珩看向身姿丰腴,娇艳不胜的丽人。

  元春也不知是不是年过双十,身体彻底张开的缘故,还是因为他过往的持续开发,丽人美艳动人,尤其眉梢眼角的妩媚气韵,让人心头痒痒沿着秀颈而下,酥白如雪,浑圆似月,属于越看越喜欢的那一款,暗道,无怪乎唐人以丰腴、微胖为美。

  贾珩有些起心动念,凑近而去,寻着熟悉的唇瓣。

  元春抬眸看向贾珩,缓缓闭上美眸,雪肩微颤。

  许久之后,元春依偎在贾珩怀里,朱唇玉面嫣红一如桃蕊,轻声问道:

  贾珩堆着雪人,轻声说道:

  元春闻言,美眸之中现出感动,轻声说道:

  贾珩抱过元春,在挂着蓝色小月亮耳坠的耳垂上,附耳轻声道:

  元春闻言,娇躯轻颤,芳心大羞只觉目光莹润如水,嗔怪道:贾珩轻声说道:

  元春腻哼一声,心头羞喜交加,也不继续辩白,轻轻捉着贾珩向群裾而动的手,低声道:

  贾珩手下一顿,附耳说道:元春:..」

  她想不想和那里有什么关系?哼,珩弟又取笑她....

  不提贾珩与元春别后重逢,腻在一起,却说——

  夜色朦胧,夏夜月朗星稀,杨宅书房,灯火通明,人影憧憧。

  杨国昌一身便服,坐在书案之后的太师椅上,而不远处的几张梨花木制的靠背椅上,还列坐着几位齐党要员。

  有礼部侍郎庞士朗、国子监祭酒刘瑜中、左副都御史彭晔等三位齐党干将,此外还有都察院两位掌道御史,而这不过是齐党在大汉朝堂势力的一小部分。

  左副都御史彭晔目光咄咄,低声道:

  杨国昌苍老目光中冷意涌动,问道:

  彭晔道:

  彭晔显然有着特殊的消息渠道,其实适合卡位置的官员,都彼此知根知底。

  杨国昌拧了拧眉,说道:

  彭晔道:

  前河南巡抚周德桢、孙隆就是齐党中人,但已证明实为贪酷之吏。

  杨国昌道:

  提到此处,苍老目光看向左副都御史彭晔,说道:

  根据隆治年间的《大汉会典》,大汉巡抚定制从二品,而藩司同样是高配从二品,但前者是钦差,授王命旗牌,又按例加右副都御史和兵部侍郎衔,故而在职权上对布政使多有制约。

  事实上,在后世,巡抚与布政使的严格上下级关系,直到乾隆时期才定下,不过因为汉制并未如清制对尚书定为从一品,仍是采取尚书入阁,据功劳和资历加官至三公、三孤,如杨韩二人分别有太傅、少师等文官虚衔,李瓒在镇北之后,也加了少保虚衔。

  彭晔眉头紧皱,忧心忡忡道:

  这些年,浙党的确是利用吏部职权,安插党羽,或者说,本质上也是崇平帝继位之后,有意对浙人示恩,以巩固从太上皇手中的皇权。

  杨国昌抬眸看向外间的夜色,笃定说道:

  一句话,让众人心头一震,宛如迷雾散去,豁然开朗。

  庞士朗目光闪烁,低声道:

  杨国昌目光幽幽,淡淡说道。

  刘瑜中点了点头,手捻胡须,说道:

  庞士朗目光冷意涌动,说道:

  杨国昌道:

  刘瑜中问道。杨国昌道:

  此刻,杨国昌还真不知道贾珩的主意,因为先前贾珩并无表现出对督抚人选的染指,至于忠靖侯史鼎,更是不显山不露水。

  庞士朗接话说道:

  杨国昌闻言,目光现出思索,旋即,语气赞同说道:

  庞士朗道:

  彭晔却笑了笑,说道:

  国子监刘瑜中惊讶,说道,

  杨国昌沉吟说道:

  众人都是点头称是,附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