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吴霸春秋 > 第495章 人性本善

  稷下学宫的辩论广场之上,一千多名士子都齐聚一堂,坐在蒲团之上,翘首以盼,想要一睹吴王庆忌的风采。

  当然,若有可能,他们是一定要趁着这次机会出出风头。

  以博人眼球,得到庆忌的关注。

  这一千多名士子当中,不乏一些专门来看热闹的。

  相对于工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政学院是最有出息,而且学子最多的,占据稷下学宫的一半以上。

  就庆忌所知道的,稷下学宫的士子常年维持在三千人到五千人不等。

  但是,几乎士子们都会选择政学院,想着日后登堂入室,出将入相。

  当然,士子们的学术颇杂,有的选择政学院的同时,还可能兼顾工学院、兵学院。

  热门的学院莫过于政学院,其次是兵学院。

  只不过士子们有权利选修,只要你有那方面的天赋,得到先生的认可,全部学一个遍,也不是不行。

  真正的天才,能在稷下学宫寒窗苦读十年八年,庆忌还会予以资助。

  毕竟这样的士子实在是太少,堪称是国宝级别的人物,庆忌自然会看重。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看见庆忌出的这一议题之后,在场的士子们都不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世上有善人,也有恶人,不过这人之本性,应该是善,而非恶。”

  “没有人一出生就能笃定其善恶耶?”

  “正是!”

  “大王的这一议题,未免太过偏颇,人之本性如何能是恶?”

  士子们都不禁摇摇头。

  对于庆忌所出的这一议题,感到颇为无奈。

  在他们看来,人的本性应该是“善”,而不是“恶”。

  既然不能成立,何来辩论之说?

  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如何辩论?

  这个时候,即便是有心想在庆忌面前显摆一下,标新立异的士子,都不禁打了退堂鼓。

  在广场的中心,设置有一座四方台,即“辩论台”。

  每一个士子,或者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站上辩论台,进行辩论。

  庆忌所处的四方台之上。

  庆忌环视一周,看着左右两侧正襟危坐的孔丘、老子、范蠡、季札、孙凭、晏婴、计然等人,微微一笑。

  “诸位,你们认为,人之本性,是善?是恶?”

  “自然是善!”

  孔子捋须笑道:“大王,请恕臣直言,大王的这一议题,不应该成立。”

  “是吗?”

  庆忌不置可否,又将目光放在老子的身上。

  “老子,你认为人之本性,可有善恶之分?”

  闻言,老子暗暗思索一下,然后朝着庆忌躬身作揖道:“大王,老朽以为,人之初,无有善恶之分也。”

  “世间万物,都有一种本质。”

  “若禽类、兽类,为生存之计,狼杀羊,鹰食鸡,然狼鹰可为恶耶?”

  “若以常理度之,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

  “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如此,未免有失偏颇。”

  老子后边那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只要有益于人,即使打他、骂他都是善;只要是有益于己,即使对人恭敬、礼貌也是恶。

  老子对此持反对观点。

  而对于老子的看法,庆忌还是深表认同的。

  毕竟,善、恶的界限有时候是比较模湖的。

  老子又缓声道:“《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厚德载物,善有半、满之分。”

  “心无所着,一心清净,行善而不着相,心无所施之物,外无所助之人,内无行善之人,即便捐献一文钱,那也是满善。”

  “假若有心行善,又仅仅计较得失,行善而又犹豫不决,那即使布施万两黄金,也只能止于半善而已。”

  顿了一下,老子意味深长的道:“同时,善有偏、正之分。”

  “善者为正,偏善就是恶。”

  “好心办坏事,此为‘正中之偏’。”

  “坏心办好事,此为‘偏中之正’。”

  “善有端、曲之分。”

  “完全发自济世利人之心,不求回报之善,是‘端’。”

  “怀揣讨好世俗之心,愤世嫉俗之心,玩世不恭之心者,便是‘曲’……”

  老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善”的看法,很是在理。

  至于“恶”,老子不置可否。

  他并不认为人之初,本性有善恶之分。

  孔丘对此,却有着不同的意见。

  好在老子并不打算跟孔丘围绕着“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一议题进行辩论。

  不然,只会没完没了。

  用一句形象的话语来比喻,便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想法自然不同。

  孔丘于是亦步亦趋的登上广场的辩论台上,正襟危坐。

  这一次他是主动请缨,要向众士子阐述一下,自己“人性本善”的观点。

  若有反对者,孔丘也有信心辩倒对方,立于不败之地。

  “人之初,性本善也。”

  孔丘环视一周,看着在场的士子们,侃侃而谈道:“昔日楚国令尹孙叔敖年少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何故?其母问之,孙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故而孙叔敖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顿了一下,孔丘又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河,有溺毙之危,皆有憷惕恻隐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好!”

  “彩!”

  “夫子高论!”

  在座的士子都不由得叫好喝彩起来。

  按照孔子的说法,世人见到即将坠河,且要溺毙的孺子,岂能没有恻隐之心?

  岂能不会出手相救?

  孙叔敖还是一个少年,杀了两头蛇,都能掩埋其尸身。

  因为传言看见两头蛇的人都会死,所以孙叔敖哭泣,不是怕死,而是不忍心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

  孔子这可以说是在引经据典,难怪能得到一众士子的认同。

  孔丘见到众人认同,于是慨然道:“今天下动荡大争,要害何在?”

  “不识周礼,不行仁政。以杀戮征战为快事,是为要害!”

  “……”

  庆忌有些哭笑不得。

  孔夫子这厮讲学,多少是在夹带“私货”。

  但,就在这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

  “夫子所言,在下不敢苟同!我窃以为,人性本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