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宋官 > 第29章载酒堂人,怎能成为第一?

  看着这个名字,三人尽皆默然,面带惊讶表情。

  通判陈禄修缓缓开口。

  “我曾听闻,载酒堂有一大弟子,曾于雷州治病救人,又辅苏轼抵达宜伦,莫非便是此人?”

  董必胡须都拔掉几根下来,痛得龇牙咧嘴。

  “这石坚,当日宜伦一见,本官便知他牙尖嘴利。”

  “不曾想,倒是真有几分才学呢。”

  知州吴源勃目光一转,突然道:

  “这苏轼弟子,焉能成为第一?若是传出去,章惇大人岂不是要怪罪我等办事不力了。”

  “依本官来看,此卷当评为下下,直接黜落便是。”

  董必闻言,颇为心动。

  迟疑片刻,还是带着几分爱才之心,缓缓道:

  “如此文章,足见石坚亦是有才。若贸然黜落,未免显得我等取士不公。”

  “这样吧,给他一个榜尾,让他也能入得州学便是。”

  “将来他若是幡然醒悟,入得我新学门下,我等也算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了。”

  吴源勃闻言,微微有些吃惊。

  “董大人,此人乃苏轼门下,若是消息传回汴京,章惇大人是否会动怒呢?”

  董必哈哈一笑,看向吴源勃。

  “吴知州,尔看待问题之高度,未免浅了。”

  “试想,若苏轼载酒堂门下大弟子,他日竟为新学翘楚,那旧党众人心中该当如何?”

  “有此模范,我等再宣传一番,必能瓦解旧党之心,令天下尽归我新党彀中矣!”

  吴源勃这才恍然大悟,脑袋不停上下点动。

  “董大人高,实在是高。确实是下官浅薄了。”

  董必哈哈大笑,表情得意。

  “如此,就给这石坚一个吊车尾之名额吧。”

  “至于前十,再让下面考官增补一位也就是了。”

  陈禄修表情迟疑,突然开口。

  “两位大人,这石坚才华横溢,若是令其倒数入学,私以为实在不妥。”

  “不如稍减其名次,让其为第二或者第三,如何?”

  董必和吴源勃的目光,唰一下就集中在了陈禄修身上。

  吴源勃大为不喜,冷冷开口。

  “怎么,陈通判这是动了爱才之心?”

  陈禄修表情坦然,缓缓点头。

  “入学考试,乃国家抡才大典,稍挪其名次尚可,怎能从第一直接变成倒数?陈某确实不敢苟同。”

  砰的一声,吴源勃直接拍了桌子。

  “陈禄修,尔要注意尔的措辞!”

  “如今本官和董大人皆认为应该如此,你一通判,如何在这里大放厥词,质疑本官和董大人!”

  吴源勃一发威,堂下众人不免侧目而视。

  陈禄修被这般当众呵斥,脸色顿时变得极为难看。

  董必见状,眼睛滴溜溜转了一下,突然开口。

  “两位何必因此而伤了和气,这样吧,不如各退一步。这石坚也不必去吊车尾了,就让他落个中段,当个二三十名,如何?”

  吴源勃哼了一声,语气稍微和缓一些,昂起下巴,盯着陈禄修。

  “陈通判,这下你总该满意了吧?”

  陈禄修笑了笑,表情突然变得平静下来。

  “吴知州,本官不同意。”

  “石坚,既考卷为第一,那便当以第一之名张榜公布。”

  “凡非石坚第一者,本官是不会签名用印的。”

  “若你强自为之,本官自然会上奏朝廷,让朝中诸公和陛下来评判便是!”

  吴源勃大怒,胡子都要瞪起来了。

  “陈禄修,你一个通判,也想要和本官作对是吧?”

  陈禄修显然也是豁出去了,面无惧色,对着吴源勃开口。

  “吴知州,你我过往合作,也算愉快。但今日之事,本官确实无法苟同。”

  “若吴知州一意孤行,将来凡琼州大小事务,也不必找本官签名用印了!”

  说完,陈禄修直接拂袖而去。

  大堂中,一时间落针可闻。

  琼山城中,石坚和苏轼、苏过父子并肩而行。

  城中道路并不宽阔,加之两边商贩叫卖挤占,愈发拥挤。

  若是有马车驶过,行人不免便要藏身摊位之中,才能勉强通行。

  在三人前方,王夫人拉着石依依的手,小女孩手中拿着一块糖,蹦蹦跳跳,极是开心。

  阿白依旧还是那身黑色筒裙,不时引来路人侧目。

  苏轼咳嗽一声,道:

  “这琼山城虽小,但毕竟也乃州治,五脏俱全。”

  “老夫今日也和你二人说一说这城中大小官员职位,免得你二人将来无知,得罪了大人物尚不自知。”

  石坚闻言看了一眼苏过,发现苏过并不甚在意,目光盯着不远处青楼,便知老苏这番话多半是对自己而讲,于是道:

  “还请先生赐教。”

  苏轼缓缓开口。

  “大宋官职,讲究的就是一个制衡。”

  “宰相地位虽然尊崇,但也有枢密使负责军务,各司使、转运使分割政务。”

  “如此,方能防止一家独大,不重演唐末、五代时权臣篡位之事也。”

  “在地方上也是一个道理。知州固然是一州之长,但即便是在州中,也并非一言九鼎,乃是另有制衡之人。”

  石坚闻言,不由看了苏轼一眼。

  苏轼洒然而笑。

  “不不不,并非是老夫这个别驾。别驾初设于汉时固然尊崇,但如今已不过是闲职一个,有名无权罢了。”

  “真正能制衡知州者,便是本州通判,陈禄修大人了。”

  “通判?”石坚有些意外。

  苏轼微微一笑,道:

  “正是通判。通判虽名为知州副手,实际上却是朝廷派来监视知州之人。”

  “朝廷规定,凡本州涉军、民重大事务,以及上报各路、朝廷之报表奏章,均需通判副署用印。”

  “若无通判之副署用印,朝廷不但不会认可,还会将奏章驳回,严厉申斥当地知州。”

  “通判若是发现知州有失职之处,又可单独上报路府和朝廷,弹劾其罪。”

  “是以,知州虽为主官,但凡事亦需要和通判好生商量。若两人反目,通判固然会被斥责为不尊主官,但这知州也是什么工作都别想做下去了。”

  “老夫前些日子拜访本地知州吴源勃,其人态度傲慢,恐怕将来对你和过儿也会有所刁难。”

  “你若是有机会,可结交一番通判陈禄修,他若愿出手保你,你在琼州无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