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春秋晋国风云 > 第52节 良相赵武

  赵武是晋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中军元帅,他少年时经历了父亲英年早逝、家族内讧被灭的悲惨命运,靠着与赵氏家族世代交好的韩厥和忠心耿耿的家臣帮助,这才苟活于世。

  小时候的蒙难生活使赵武发奋图强,他勤奋学习,熟读诗书,尤其是对《诗经》可谓是了然于胸。

  史料记载了不少赵武对诗经的引用做到随手掂来的事,以诗喻志、抒情、提醒、暗示。而且总是运用得恰到好处,可谓是全世界卿大夫中的高人雅士,应被称之为儒帅。

  由于很小时候便成为了赵氏家族宗主,他幼小的肩膀上扛着整个赵氏家族的责任,所以走上历史舞台的赵武,给人的印象永远是那么谦虚有礼、小心谨慎。

  正是因为他的谦虚和谨慎,使他的赵氏家族在复杂的晋国权力斗争场上,不但没有受到伤害,反而随着他的成长而不断强大。

  赵武给整个春秋江湖留下了谦虚有礼的好名声,各国卿大夫们都热情赞美他。

  是的,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超级大国、诸侯盟主晋国的执政大夫,完全有理由到各国作威作福,但赵武从不表现出盛气凌人。

  史料很少记载赵武发怒的时候,在赵武看来,一个人是深含于内心的对正义、信用的坚持。

  所以在多次国际外交场合,赵武都表现出了忍让。赵武的忍让表面上让自己的威严受到了影响,但却获得了永远的人心。

  如对郑国拆毁晋国驿馆围墙,赵武非但没有责难郑国,反而因此反思礼遇尊重各诸侯国的重要性。又如弭兵会盟时,对楚国强出一头抢占主盟地位不予计较等等。

  这个时期的晋国和楚国相比,我们总能发现,楚国貌似处处占上风,但列国诸侯们最终总是对晋国心服口服。

  有错即改,是赵武的一个显著优点。而且,赵武往往能做到不但有错即改,还不文过饰非,不断鞭笞自己。

  史料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大夫张孟去拜访赵武。张孟到赵府时,赵武正在忙着修建赵府。

  张孟看到工匠正在打磨房椽,叹了口气,转身就走。张孟是晋国有名的贤大夫,赵武对他一直很尊重。

  赵武后来听说张孟来了又走了,心想张孟肯定哪里对自己有意见了,非常着急,于是便放下手头事,驾车去张孟家。

  赵武对张孟说:“您来了又走了,这肯定是我有哪里做得不对,您一定要告诉我啊。”

  张孟这才说:“是啊,我是看到元帅您修建府邸不合礼仪啊。天子的宫殿,砍削房椽后,先要粗磨,然后再用密纹石细磨。

  诸侯宫室的房椽可以粗磨,但不能细磨;大夫府第的房椽可以砍削,但不能磨;士的房子只要砍掉椽头就可以了。

  元帅呐,备物得其所宜,这是义;遵从尊卑等级,这是礼。现在您显贵而却忘义,富有却忘礼。忘义却礼,这是祸患之源啊。”

  赵武听后对张孟深施一礼,谢道:“没有您的教诲,我差点犯大错了。”

  赵武回后,立即命令停止磨光房椽,只要砍削即可。那对已经磨过的房椽怎么办?有工匠建议把它们全部砍掉。

  赵武摆摆手道:“不必这样。让磨过的也用上,我就是要让后人看到,这座府第有两种房椽。

  看到那些砍削的,便想起这是仁义之士而为;看到那些打磨过的,是丧失仁义之心的人所为。”

  赵武自公元前548年担任中军元帅,到公元前541年去世,期间他促成了世界和平,所以史料关于赵武对外用兵便鲜有记录。

  之前,赵武参加了晋国组织的诸侯联军对齐国的平阴之战,但战场上的赵武表现平平。有人说,赵武的武功差了些。

  是的,这是事实。

  平阴之战中,晋国大胜,齐国被打残,许多晋国大夫因此而获得军功,但赵武和韩起所在的上军却表现平平。

  但这是不是赵武故意所为呢?

  赵武是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而要在权力斗争中保全自己,在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前,那便得低调。

  低调的最直接表现,便是不争不抢。军功,就让你们去得吧。我赵武,只要听从上级的命令即可。

  谁都喜欢低调的人,赵武处处谦让,因此被整个晋国所喜欢。

  但靠低调是走不上权力巅峰的,这个时候,赵武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真正贵人,那便是英明神武的晋悼公。

  如果没有晋悼公,赵武才50岁的生命中,可能是当不上代表晋国权力之巅的中军元帅的。

  晋悼公大力提拔功臣之后,他看到了赵、韩、魏这三大家族的后人,重用提拔之,成为这三大家族最终在晋国政坛上崛起最强有力的依靠力量。

  晋悼公去世后,赵武的地位便顺理成章了。只是可惜,赵武执政的岁月里,他摊上的是一个平庸的晋平公。甚至不但平庸,而且荒淫,这使赵武的执政生涯变得困难起来。

  如果国君英明一些,那赵武的政绩会更加突出。但由于晋平公实在是晋国历史上最不济的国君之一,赵武把大量精力用于了弥补晋平公胡作非为所带来的问题。

  唉,晋国公室啊,如果遇上一个象晋悼公这样的君主,可以牢牢控制整个晋国政坛。但象晋平公这样的,实在是太弱了。

  晋国公室的力量却无法得到加强,传统的晋国卿大夫家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如何真正做到忠君爱国?

  赵武能够想到的办法便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只要这些人是被国君所使用的,那便可以制衡一下卿大夫家族。

  所以赵武倡导了客大夫制,使晋国一下子得到了大量来自列国诸侯的人才。

  赵武所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样幻想着强化晋国公室力量的措施,说到底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可以说最终反而是严重损害了晋国公室之本。

  所谓的为国家吸收、培养人才,如果国君不会用呢?

  赵武死后,晋国的这些历经数十年来形成的人才群,最终不可能被晋国国君为首的公室牢牢把住。

  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卿大夫为主的晋国各大家族,成为晋国各大家族的家臣。

  于是,智氏、中行氏、范氏、赵氏、韩氏、魏氏等等这些个大家族的家臣们,在历史舞台上不断掀起他们的春秋风云,成为晋国春秋和战国这个历史时期的一个新特点。

  赵武当然是看不到了,但他的赵氏家族却因此而获益,涌现了一大批牛气冲天的英杰之士。

  这些来自于列国诸侯受到压迫打击、在国内权力斗争失败被迫流亡至晋国的英才,以自己所选择的晋国卿大夫家族为效忠之主,参与到晋国权力斗争中,使晋国的权力斗争更加激烈、更加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