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春秋晋国风云 > 第65节 乐圣师旷(4)

  晋平公很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位国君,他就甘愿做一个吃喝玩乐的主。

  有一次,晋平公宴请一些大臣。酒正酣时,晋平公居然洋洋得意对群臣道:

  “天下再也没有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事了,想喝酒时有酒喝,想听音乐便听音乐,想打猎便打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谁都要听国君的。”

  话刚说完,就是一片恭维声,晋平公非常享受。

  突然,晋平公看到一个黑影向自己撞来。幸亏他闪得快,侧身避过,那影子擦着晋平公的身子而过,砸向了晋平公身后的纹壁后,落地发出咣的一声响。

  众人在惊愕中才发现,原来是师旷操起自己的琴,向晋平公方向夹头夹脑砸去!好在他是瞎子,琴没砸中晋平公。

  你师旷几个意思?想要弑君不成?但晋平公还没开怒,师旷就大声道:

  “刚才,盲臣听到了一个小人在胡言乱语,气愤至极,以琴撞之,这个小人是谁?站出来,盲臣还要痛扁他一顿!”

  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太宰,整个晋国是敬重的。晋平公脸一红,蹿到嗓子口的怒气顿时消了,忙道:“太宰息怒,太宰息怒,那不是小人,那是寡人,您弄错了。”

  师旷眼瞎心明,其实哪里会弄错?

  但师旷就是这样一个敢于以自己的方式劝谏国君的人。可以说,在当时的晋国,在劝谏国君这一点上,无人可出其右。

  这是一位值得世人尊重的音乐大师,晋平公也非常欣赏他,所以对师旷的无礼,晋平公总是不予计较。

  这一次,自己差点被师旷的琴给砸了,但晋平公还是对师旷的直言相谏非常感慨,他当场便对众人道:

  “寡人无德啊,酒后失言,没有太宰,寡人还将继续犯错,寡人一定要把今天的事当成一个教训。”

  在音乐专业上,无人出其右;在劝谏国君上,亦无人出其右。在当时江湖霸权和公室力量都日渐衰落的晋国,师旷就象一颗亮度虽有限但顽强放出光芒的星星,给人耳目一新。

  据说,师旷经常以乐谏君,并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多次劝谏晋平公要爱惜百姓,不能滥用民力,要尊重劳动。

  后世的孟子称师旷为“亚圣”,也正是在师旷的基础上,孟子后来逐渐完善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师旷应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位乐师能够深得晋悼公、晋平公两代晋国国君的充分信任,这与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辅政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师旷不但是音乐大师,他更是晋国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他才华横溢,正直善谏,口才一流,经常为国君在国政大事上出谋划策。

  有史料记录,师旷为太宰而辅政,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

  师旷经常向国君陈以治国安邦之策,对国君之咨询总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师旷提出来的,有许多都是经典治国宏论,使晋国大治,始无乱政!

  有一次,当晋平公咨询治国之道时,师旷对晋平公道:

  “治国之道,在于清静无为,在于博爱,在于任用贤能。故国君要虚心纳谏,不墨守成规,不固步自封,不贪图眼前小利,并时时考察臣子政绩。这就是国君的基本操守啊。”

  晋平公听后,非常感慨,由衷道:“可惜了太宰,如果太宰非盲人,天下还有谁,其贤德敢与太宰相比?”

  师旷严肃道:“主公,盲臣虽瞎,别人认为盲臣活于墨黑中,但不知有多少人才是真正活在墨黑中。

  比如国君,如果不知臣子贪贿博名使百姓蒙冤无处伸张,如果用人不当致使小人得位,如果不辨贤愚致朝纲混乱,如果穷兵黩武致兵祸四起百姓游离,如果不知民计安生致百姓穷困潦倒,此五项但凡有一项,便是昏暗之君。

  盲臣不为自己是瞎子而遗憾,但总是为君主昏暗而遗憾啊。”

  这便是师旷的“天下五墨黑论”,读来不禁令人感慨。这是典型的以民众为重的理念,是师旷所倡导的君为轻民为贵思想的真实体现。

  君为轻,民为贵,在师旷一生参与晋国治国理政中,这个理念常常得以体现。

  如卫国曾爆发过一场曾因国君暴虐导致的国人暴动,国君被赶出国都,师旷就发表过言论:“君若仁义,民众自然拥戴;君若暴虐,民众自然驱离!卫之民众又有何过?”

  甚至连齐国的齐景公也曾经问政于师旷,当时师旷对齐景公建议君必惠民。君必惠民,民才拥戴之;君若侵民,民必抛弃之。

  这就是师旷的民本主义思想。

  当然,由于师旷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使他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最主要的还是音乐方面的技艺。

  据说,师旷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师旷,在对乐器的音质、音律予以高深理解后,创造了五音六律,因此而被后人称之为“乐圣”。

  师旷不仅擅长抚琴,也精于鼓瑟,并通晓南北民歌和各种乐器调律。

  师旷是对音感特别敏锐的人,精通音律,故有史料赞他“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

  作为盲人,师旷的听力是超群的,具有非凡的辨音能力,被誉为“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

  正因为如此,师旷后来被神化,成为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一员,这便是我们所熟悉的顺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