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汉末:家祖乡啬夫 > 第二百一十四章 公达献奇策,本初谋子异

  第215章公达献奇策,本初谋子异

  袁绍既得天子,势力大涨。

  却说其帐下谋士荀谌,出身颍川荀氏,乃荀弟弟,当初劝说韩馥以冀州牧相让袁绍,立下了不小功劳。

  颍川荀氏乃荀子后代,为名门望族,族中虽未出现类似三公这样的高官,却有许多族中子弟在各地为官。

  后世记载于史书之荀氏子弟,都有一百余人。

  当然,现在的荀氏并没有魏晋之时那般显赫,不过他们与颍川各大士族相互通婚,甚至与许多王宫贵胄、皇室子弟都有姻亲关系。

  颍川钟氏、颍川陈氏,更是与颍川荀氏世代为秦晋之好,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今的颍川荀氏,子弟遍布各地,姻亲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哪怕出身汝南袁氏的袁绍,对于荀氏都不敢怠慢。

  因此,袁绍对于荀谌也非常器重。

  这一日,袁绍正在府中处理政府,忽有左右来报,言荀谌求见。

  袁绍不敢怠慢,急忙亲自召见荀谌,亲切的问道:“友若此来,所为何事?”

  荀谌说道:“大将军迎天子入邺城,以致天下归心,士人争相依附。吾有一侄儿,不远千里来投大将军,希望我代为引荐。”

  袁绍闻言不由大喜,道:“友若侄儿,想必也出身颍川荀氏。”

  “既为荀氏子弟,自然可堪大用,友若只管将之领来,孤必会为其安排一个重要官职。”

  从这里就能看出,袁绍对于士族有着盲目的信任,反而不考虑对方是否有真才实学,眼看属下有人举荐士族子弟,甚至连对方姓名都不问,就直接许诺官职。

  袁绍这么做,对于普通的士子以及寒门之人,或许会有奇效。

  不过对于那些真正出身书香世家的士族子弟而言,却反而会觉得袁绍不善用人,未必愿意相投。

  当初荀先投袁绍,也得到了礼遇,却仍旧弃袁绍而去,转投曹操。

  因为这种士族出身的士子,根本不担心出仕的问题,只在乎所投之人是否为明主。

  荀谌闻言,却是眉头微皱。

  历史上荀谌投奔袁绍,除了才开始帮其夺取冀州以外,此后基本属于打酱油货色。

  在最关键的官渡之战中,荀谌甚至直接玩起了消失。

  他本来与自己弟弟荀那般,也觉得袁绍有些性格缺陷,只是碍于世家要分开下注的传统,才没有选择离去。

  荀谌人虽然留在了冀州,心却未必在此。

  不过自从袁绍迎天子入邺城以后,荀谌的态度也大有改变,隐约觉得袁绍或许真能成就一番大业,也打算日后尽心竭力辅佐。

  他知道自己侄儿的本事,略微组织了一下语言,而后说道:“吾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袁绍看着荀谌的神情,却是面露疑惑之色,问道:“友若有话但讲无妨。”

  荀谌略微沉吟,而后说道:“大将军可还记得家兄荀文若?”

  袁绍听到这个名字,脸色逐渐变得阴沉下来。

  荀攸号称有王佐之才,来到冀州的时候,袁绍将之待为上宾,未曾想对方最终却选择了曹操。

  这件事情,让向来自负的袁绍心中始终有一根刺。

  荀投靠曹操以后,展示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让作为四战之地的兖州,居然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可以对外征伐。

  荀越是才能卓越,袁绍心中越不舒服。

  他看到荀谌旧事重提,语气也变得冷淡,问道:“此事与荀文若有何关系?”

  荀谌正色道:“所谓举贤不避亲。”

  “此次吾所举荐之人,智谋胜吾十倍,若论治国或许比不上家兄,若论运筹帷幄,却尤有胜之。”

  “文若有萧何之才,吾所举荐之人,却有张良之智。”

  “大将军若有此人相助,扫平北方不在话下,囊括九州亦未尝不可。”

  “大将军若以寻常士人身份待之,未必能将之留在冀州。”

  袁绍闻言,不由大惊。

  荀、荀谌两兄弟的才能,他可是知之甚详,却也未曾听说,颍川荀氏之内除了二人以外,还有谁如此出色。

  袁绍急忙上前握住荀谌双手,问道:“友若所举荐者究竟何人?”

  荀谌口中吐出了五个字:“荀攸荀公达。”

  荀攸虽然也出身颍川荀氏,身份地位比之荀、荀谌两兄弟,却是有着天差地别。

  你道为何?

  原来,荀攸父亲荀彝早死,死前不过官至豫州从事,缺少了父亲这一辈的显赫,到了荀攸这里自然无法与荀相比。

  不仅如此,荀攸祖父荀昙虽说曾官拜广陵太守,却因为党锢之祸被禁锢终身,而且也在荀攸十三岁那年便去世了。

  少了两代人的底蕴,荀攸的起步自然要比同族之人低许多。

  反观荀、荀谌,二人父亲荀绲属于“荀氏八龙”之一,曾官拜济南相。

  二人祖父乃是荀淑,所生下的八个儿子各个名声卓越,并称“荀氏八龙”,就连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都尊其为师。

  甚至于,荀淑还博得了“神君”这么一个外号,在士林之中名声显赫。

  有了父辈所遗留下来的底蕴,荀、荀谌二人起点就要比寻常人高上许多。

  “荀公达?”

  袁绍闻言,眼中却是露出了疑惑之色。

  他自然听过荀攸之名,甚至当初在大将军何进麾下任职的时候,还与荀攸共事过。

  只不过。

  在袁绍眼中,荀攸看起来有些木讷愚笨,很多时候甚至显得有些怯懦,根本不像有张良之谋之人。

  他看向荀谌,道:“吾此前与公达共事,为何并未发现其才?”

  荀谌直言不讳的说道:“公达与常人不同,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彼不显智慧,只因未得明主,能让公达施展平生所学。”

  “纵观天下豪杰,唯有大将军算得上是英雄,若对其委以重用,公达必会给大将军惊喜。”

  袁绍心中虽然仍旧有些疑虑,可是出于对荀谌的信任,终究还是说道:“吾欲先与公达见上一面,再谈其他,不知可否?”

  荀谌闻言,不由微微一叹。

  他知道,接下来的谈话,将会直接关乎两个人未来的命运。

  袁绍手下虽然不乏谋士,可哪怕是沮授,都难以担当谋主之位。

  就连此前被周琦扣留在扬州的田丰,虽然智谋不凡,可是缺乏谋士的圆滑,如此极易触怒君主,终究难成大事。

  反观荀攸,大智若愚,而且身为顶级谋士,不仅能够为君上排忧解难,还能算到君主的性格,继而拿出最容易打动君主的计策与说辞。

  田丰、沮授虽为当世大才,不过在揣摩人心,迎合君主这方面,却是相差甚远。

  这也是为什么,谋主能够让君主言听计从,似田丰这样的谋士,明明所出计策乃是最优选择,却往往会触怒君主。

  荀谌早就看出,袁绍手下缺乏一位能够令其言听计从的谋主。

  至于荀攸,若不能得到袁绍的器重,恐怕也不会留在冀州,未来不知道会投哪里,前途如何。

  “吾这就引公达前来,大将军不妨考校一番。”

  却说荀谌离开了大将军府,找到荀攸以后,说道:“大将军欲与公达一叙,能否将之打动,就要靠公达自己了。”

  荀攸对着荀谌郑重一拜,道:“多谢叔父引荐。”

  荀谌虽然比荀攸小十岁,却仍旧老气横秋的拍了拍荀攸肩膀,道:“今日相见,并非藏拙之时,大将军也是喜欢听好话之人,公达可知如何应对?”

  荀攸脸上露出了微微笑意,道:“吾知矣。”

  善谋者,不仅要谋事,还要谋人。

  大将军府,书房之内。

  袁绍与荀攸叙旧完毕以后,袁绍没有过多客套,直接问道:“公达对于当今天下局势,有何看法?”

  荀攸闻言,本来还略显木讷的眼睛,忽然变得灵动起来,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说道:“天下局势何去何从,在于将军而非其余诸侯。”

  袁绍神情微动,问道:“公达何出此言?”

  荀攸说道:“北方诸侯林立,彼此攻伐,以致中原以及河北之地战乱不休。”

  “车骑将军趁此良机,先据扬州,再取荆州,如今更是对益州虎视眈眈。”

  “刘焉已死,刘璋暗弱,必不能守其土。”

  “若无意外,短则三年,多则五载,车骑将军必取益州。”

  “巴蜀之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国富民强,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天下先后经过黄巾之乱,董卓之乱,李、郭汜之乱,以致中原户口锐减,益州、荆州户口分列一二。”

  “就连扬州,经过车骑将军这些年治理,又没有经过太多战火,户口几乎也逼近冀州。”

  “若车骑将军夺取益州以后,将军仍旧未能统一北方,则周琦必取陇西而得精兵强将,再图八百里秦川。”

  “彼时车骑将军大势已成,纵然大将军扫灭其余诸侯,与之交锋,胜负仍旧五五之分。”

  袁绍听到这里,不由悚然而惊。

  他虽然早就觉得,周琦实力膨胀的太快,却不似荀攸想得这般深远。

  听到荀攸的这番话以后,袁绍才猛然惊醒,周琦那个曾经还要巴结自己,需要寄人篱下的相县少年,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如此地步。

  若局势果如荀攸推测的那般,周琦未来必会成为袁绍此生大敌。

  袁绍看向荀攸,问道:“公达此前所言,天下局势在于我,乃是何意?”

  荀攸正色道:“若大将军能够在周琦攻下益州以前,统一河北之地,则可携大胜南下,扫灭诸侯。”

  “彼时,周琦只据两州,何足道哉?”

  袁绍闻言,却是叹道:“孤虽西迎天子,然公孙瓒占据幽州以及半个青州,其势甚强。”

  “孤与之交战数载,虽胜多败少,短时间内却仍旧奈何不得公孙瓒。”

  “报!”

  就在此时,忽有紧急情报传来。

  袁绍看完书信里面的内容以后,不由脸色大变,而后将之递给了荀攸,苦笑道:“巴郡甘宁起兵叛乱,迎周琦及其麾下大军入巴郡。”

  “想要先周琦以前拿下河北,恐怕不可能了!”

  荀攸急忙接过书信,看完里面的内容以后,也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

  他早就知道知道巴蜀之地位置极其重要,此前就请求进入益州担任担任蜀郡太守,却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

  他虽然料到,刘璋并非周琦对手,却没想到居然会如此不堪一击。

  巴郡丢失,则益州门户大开,刘璋又刚刚继任益州牧不久,想要挡住周琦麾下大军并不容易。

  就算刘璋勉强能够挡住两三年,可是北方除了公孙瓒以外,还有曹操、刘备、袁术。

  这么短时间内,想要将之一一剿灭,显然不太可能。

  荀攸皱眉沉吟许久,而后猛然抬头,道:“为今之计,吾有一策,可阻止周琦做大。”

  袁绍急忙说道:“还请公达教我!”

  许攸说道:“大将军可写信与袁公路和解,封其为骠骑将军、兼领荆州牧,并且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降诏命其起兵攻荆州。”

  “袁公路占据荆州之南阳,又与周琦相邻,若周琦占据南方三州,袁公路岂能心安?”

  袁绍闻言,大喜过望,不过很快就迟疑道:“袁公路与曹孟德屡次交战,有曹孟德在侧,公路岂会放心攻打荆州?”

  “况且以公路实力,未必敢轻易与周子异开战。”

  荀攸笑道:“大将军勿忧,吾尚未说完。”

  “自从公孙瓒杀幽州牧刘虞以后,便与刘备离心离德。此时刘备占据徐州,已然独立,又以汉室宗亲自称,颇重名望。”

  “时至今日,彼所领徐州牧,尚未得到朝廷正式册封。”

  “大将军可派遣使者,册封刘备为徐州牧。”

  “彼若领诏,则表明认可朝廷,从此与公孙瓒从陌路矣。将军可再下一道诏书,命其攻打扬州。”

  “袁公路或许不敢独自与周琦交战,再加上徐州刘玄德,可就未必了。”

  “至于解决袁公路后顾之忧,也并不困难。”

  “曹孟德自起兵以来,就唯大将军马首是瞻,然曹孟德毕竟乃是一方诸侯,待大将军日后统一河北以后,若欲南下,如果曹孟德继续占据兖州,必然要与之交锋。”

  “为避免此等局面,大将军可表曹孟德为凉州牧,命其出兵剿灭关中贼寇,拿下陇西之地。”

  “如此,既能解决袁公路后顾之忧,又可令曹孟德先于周子异之前占据关中与陇西。”

  “此后哪怕周子异攻下益州,有曹孟德在彼,也难以寸进,可以为大将军统一北方争取时间。”

  “彼时,大将军先灭公孙瓒,再攻刘玄德,最后扫灭袁公路,与曹孟德、周子异呈三足鼎立之势。”

  “当时是,大将军占据六州之地,何愁不能倾平乱世,立不世伟业?”

  荀攸的计策,看似简单,却环环相扣,轻描淡写之间就限制住了周琦的发展,并且为袁绍规划好了未来。

  袁绍闻言大喜过望,不过很快就有些迟疑的说道:“曹孟德之能,孤知之甚详。”

  “关中以及陇西,囊括了八百里秦川,乃秦国当初龙兴之地,若放任曹孟德将之占据,未来会不会难以遏制?”

  荀攸却是摇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

  “秦之所以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除了数代之积累以外,还占据了益州这个天府之国,拥有取之不竭的粮草供应。”

  “当今之世,关中屡经战乱、饥荒,军阀、盗贼横行,肆意劫掠,以致关中残破,十室九空。”

  “凉州边境荒凉之地,本就地广人稀,这些年征战不休,所剩户口又有多少?”

  “乱世之中,若无人口,纵然曹孟德占据兖州、关中以及凉州,又能如何?”

  “况且关中有李、郭汜,凉州有马腾、韩遂,曹孟德想要扫平这些地域,也并不容易。”

  “曹孟德可用则用,若不能用,待大将军平定河北以后,可自取兖州。”

  袁绍闻言,这才放下心来,继而拉着荀攸的手,说道:“公达,吾之子房也!”

  此次书房谈话,荀攸真正得到了袁绍的看重,被拜为尚书令,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权势极重。

  荀攸初掌高位,便以朝廷名义,分别给袁术、曹操、刘备颁布了诏书。

  却说袁术在接到诏书,得知自己被封为骠骑将军以及荆州牧以后,也未免有些高兴。

  不过很快,他就有些疑惑的暗自嘀咕:“袁本初素来与我不和,为何会给我升官?”

  就在袁术疑惑间,却有袁绍心腹送来了一封书信。

  信里面的大致内容是:你我虽争天下,终究都出生于汝南袁氏,乃是亲兄弟。如今有周琦趁我兄弟二人相争之际,野心勃勃,暗中扩张势力。

  若令其占据巴蜀之地,天下已得一半,再难制矣。

  且公路与之相邻,彼若占据南方三州,必然北上先攻南阳,再取豫州,彼时公路可有容身之所?

  我已令曹孟德进兵关中,命刘玄德出兵扬州。

  若公路出兵荆州,周琦顾此失彼,伐益州之战必然失败,彼时公路与刘玄德结成同盟,可大破周琦,尽得其地,岂不美哉?